最终,她把标准版的要了一百份,另外两种则各五十。韩丹凤很是苦笑,她现在也会Jing打细算了,标准备版多拿一些,不就是因为标准版的性价比比较高嘛。
过了两天,青松带着人来了,这次他是带新来的马车夫认路的。新有马车考虑到主要是用来运零食,车厢比原来的马车更长一些,轮子也变成了六个。
青松说,杜子铭去布料顺便帮她谈了谈价格,于是蜀锦的进价降到了一百八十文。
一下子每匹布帮她省了三十文,韩丹凤深谢不已。她留了六十匹布,剩下的都投给了系统,一下子进账三十三两多。丹凤身上还有十来两,就拿了三十三两请青松帮她买蜀锦。
这次韩丹凤有杜子铭要求的数量基础上,又带上了她兑换的大礼包,正好凑足了二十五两银子的货,同时还写了个货单给杜子铭看,把三次各拿了什么零食,各多少数量都写上了。
杜子铭有了新马车拉零食,原来的马车就只要一辆,于是农庄又开始每天送鸡蛋来,更是因为生蛋旺季,多的时候有近两千个鸡蛋。韩丹凤终于又恢复了每天坐在家里收钱的日子。
韩家的吃食店来了个外地人,买了吃食,边吃边向喻氏打听秀才村怎么走。
喻氏告诉了对方,对方又问她认不认识一个叫韩十三的。
能不认识吗?天天见面的。喻氏有些好笑,“这位客人您是?秀才材的韩十三正是我家当家的。”
客人眯了眯眼,对喻氏一番打量,有些不确定地问,“那你是喻琴娘?”
喻氏认真一看,对方是个有了些许白头发的老大哥,似曾相识,“您是?”
“还真是琴娘,我是你家邻居赵六哥呀!看你似乎过得还不错,不显老,不像我们,早已经是个糟老头子了。”赵六哥很激动。
赵六哥本来就比喻氏长了几岁,加上他常年在外,风餐露宿,而喻氏这一年来吃好睡好心情好,还有韩丹凤给的小红丸增白,于是两个人站在一起,更像是两代人。
他乡遇故知,喻氏也激动了,“赵六哥,你咋到这边来了。我爹娘哥哥嫂子还有侄儿侄女们可好?”
“好,好,好,都好。这次我过来,还托我带了半袋子米来,还有钱。”赵六哥又从马车上提了半袋子半下来,又拿了个钱袋给喻氏。
喻氏立马红了眼睛,丹凤正好进吃食铺,看到此情此景立马跑过去,拦到她娘面前,“娘,你怎么了?”
同时暗自戒备地看着赵六,横眉冷对,准备随时喊人。
她警惕的小模样逗乐了赵六,他哈哈大笑,“琴娘,这是你闺女?比你小时候机灵多了,看上去还挺孝顺的。”
丹凤一看,这下懂了,这个是她娘的老熟人了,不过在秀才村和李家村都没看到过,“娘,这一位大叔是?”
喻氏于是给她介绍,“丹凤,这是娘的娘家邻居,你叫赵六叔。你舅托他送了米和钱过来。”
“赵六叔,您好!你们先聊,我去找我爹,赵六叔您留下来吃午饭吧。”丹凤甜甜地打了个招呼。
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义重,更何况还带着半袋米和钱,这个赵六肯定是与她外婆家关系不错。
听说喻氏兄弟托人送了东西来,韩十三放下手里的活跑回了家。
赵六哥这次是来做生意,经过三羊镇,特意过来寻喻氏的。韩十三留下人来吃饭,顺便打听这些年岳家的情况。
喻氏的爹娘都还在,就是喻氏的娘三天两头要生个小病。喻氏的三个兄弟已经分家了出去,大舅和三舅都在家种田,二舅与赵六一样做点小生意。
大舅舅家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三舅家三个都是儿子,只有二舅家是两个女儿,前年才生了个小表弟。这次的半袋子米,是大舅和三舅凑的,三百文钱是二舅给的。
一听自己娘三天两头要生病,喻氏就红了眼眶,“我娘她……是什么病?”
赵六回忆了一下,“起初是伤寒,你几个兄弟还算孝顺,尽力医治,病好之后就落下了病根。”
喻氏跟韩十三商量,“当家的,我想托赵六哥带点东西过去,你看行不行。”
韩十三抓住喻氏的手拍了拍,让她稍安勿躁,“送再多东西也不如你亲自回去一趟,你也有十三年没回过娘家了,这次端午节我陪你回去吧。”
丹凤趁机凑上去,“娘,你也别太担心了,离端午节也只有半个月了。您亲自回家看看,说不定我外婆一看到您,就什么病都好了。”
喻氏终于破涕为笑。
韩十三拿了五十文给赵六,感谢他亲自送信。赵六没要,韩丹凤于是送一箱方便面给他,赵六也在吃食店看到别人吃了,于是打听起这个方便面。走的时候找丹凤买了十箱,丹凤坚持免掉了一箱的钱。
赵六一走,韩家把买马车提上了日程。韩十三打定主意让喻衣衣锦还乡,不仅催着喻氏把她自己的新衣服做好,他又找上福掌柜,请他帮忙买马车。
福掌柜两天后给了信,帮他看好一套马车,马要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