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老爷不甚赞同:“这些事儿交给爹来处理吧, 刚好最近有空, 你小时候,咱们家就没少做这种收买人心的事,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那几样,爹熟悉。”
元家这么多年来, 一直在乡邻间做善事,行善举,逢年过节有不少百姓将自己的心意放在元家门口转身就走, 喊都喊不住。
被皇帝赏赐“积善人家”的牌匾后,行事比以前更加低调,但该做的却是一点儿没少,到了元老爷这个地步,钱对他来说,真的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。
反倒是儿子的名声,家人的健康,对他来说更为重要。
锦绣也没阻止,主要是想给元老爷找点儿事情做,否则老头子待在家里闲不住,急得团团转,锦绣看了心里怪不落忍的。
有时候他都想脑子一抽,直接将寿伯喊过来陪元老爷算了,但最后总算是理智战胜了感性,没让自己做可能被元老爷拿鞭子抽的事。
类似于施粥,让人领救济粮的事情性价比太低,元老爷已经不做了,这样的情况只有在靖林县老家还在坚持。
都是香火情,只要元家还有一口饭吃,就不能让老家的乡亲们饿着,因此元家这些年在靖林县老家的名声特别好。
在明安府,就完全不能这么行事,元家在这边有不少生意,刚好生意扩大,需要扩招伙计,开出的条件非常优越,薪资待遇让做了多年的老师傅都眼红想去给元家做工。
包括店铺伙计每月必定有两天休沐日,每年有十五天年假,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,还有各种节日福利。
凡是在元家店铺干满三年的,往后随着年份上涨,月例银子跟着上涨,凡是在元家做工的伙计,都可以享受内部优惠价,带上元家伙计的身份牌子,就可在元家的各大商铺中,以一个接近于成本的价格购买很多东西。
除了这些让人眼红的待遇外,最主要的还是元家给工人开的月例银子比同行高出一成,且有固定的每月发放月例银子的日子,不会随意扣克扣工人的银钱。
当然,要是有一技之长,工钱就是另一个高度,福利待遇也不是这些表面的好处能比。
这就更加让人心动了,但这时候的人们被克扣惯了,偶尔遇到这种像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事情,还是抱着很大的戒备之心的,首先想到的就是不相信。
观望的人很多,去的人非常少。
元老爷也不着急,这就跟城门立信是一个道理,要的就是一个逐渐打造互相信任的过程,也是从一开就过滤掉那些很难建立信任之人,慢慢来,元老爷有的是耐心。
王五家住在距离明安府五十里外的乡下,家里兄弟姐妹六人,他排行老五,上头两个哥哥姐姐均已成家,下头还有一个妹妹。
一家子穷的叮当响,上头的姐姐嫁人后,前头两个哥哥光是娶妻,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。
轮到王五这里,已经十五六的大小伙子,到了娶妻的年纪,愣是因为家里一穷二白,没人敢将姑娘嫁到他们家。
前头两个哥哥在成亲前,与家里说好了,所有积蓄全都拿出来给他们娶妻,等他们成亲后,要先赚钱给王五娶媳妇,结果成亲后,有了小家,小心思就多了,不愿意将银钱拿出来。
更让王五感到绝望的是,王家两个姐姐嫁人后,夫家日子也不好过,没有余力让姐姐填补娘家,而两个哥哥的心思渐渐偏了,觉得父母是偏心王五这个小的,一心只想从他们做哥哥的手里往出掏银子,填补王五。
哥哥们顾着小家,将年迈的父母扔给老实的王五照顾,而王家的几亩地,全部被两个哥哥霸占,王五一家眼看着就要断顿了。
无奈之下,王家父母打算将王家小妹卖给县里有钱人家当丫鬟,给王五换一个媳妇儿,家里或许还能有余粮继续活下去。
但王五不同意,妹妹生的晚,比他小七岁,是在他的背上长大的,说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也不为过,今年才八岁,长得还没有自己一半高,他不想让瘦瘦小小的妹妹去大户人家过着寄人篱下 的日子。
受了欺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,光是想想他心里就难受的想哭。
别人在听到府城元家店铺招工的消息,都是犹豫良多,觉得条件太好,担心里面有诈什么的,甚至有人说起了前几年隔壁州府那个有名的案件,有个大户人家用高价将乡下年轻力壮的汉子骗走,说是在铺子里做工,一年能回家两三次,给的钱不少。
当时很多人都心动并且付出了行动,结果一去杳无音讯,直到去年案发,才知道他们被人卖到黑心矿场给人采矿,吃不饱穿不暖,动不动就挨鞭子,身体好运气好的,最后被救出来时剩下一把骨头。
至于身子弱且运气不好的,早就成了那天坑无数尸骨中的一份子。
但王五不一样,他们家的情况已经不允许他多想了,当即就报了名,管事态度意外的十分温和,详细的问了他家的地址,他的姓名,以及给他讲解了他以后的差事主要做什么,询问过他的意见后,让他在入职文书上按了手印。